0512-83919850 / 0512-67332699

人民网主办“中国生物医药新基建”专场座谈在京举行,思鹏生物李明新主持会议 人民网主办“中国生物医药新基建”专场座谈在京举行,思鹏生物李明新主持会议
人民网主办“中国生物医药新基建”专场座谈在京举行,思鹏生物李明新主持会议

2023.03.06

注:消息来源于“同写意”微信公众号


2月25日下午,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同写意支持协办的2023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中国生物医药新基建”专场座谈在北京举行。座谈会由思鹏生物CEO李明新主持,奥浦迈生物董事长肖志华、晶泰科技CEO马健、明度智云联合创始人王立君、百奥赛图创始人兼CEO沈月雷、同写意论坛发起人程增江。


新基建1.png


【出席嘉宾】(从左自右)
程增江: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发起人,科贝源医药董事长
肖志华:奥浦迈生物董事长
江必旺:纳微科技董事长
沈月雷:百奥赛图创始人兼CEO
马 健:晶泰科技CEO
王立君:明度智云联合创始人
李明新:思鹏生物CEO
余国良:健新原力董事长(线上)


经历地缘冲突、新冠疫情、医药寒冬之后,几位生物医药新基建的领袖人物在癸卯年伊始共同反思与展望生物医药新基建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以下是他们的精彩发言。


余国良:健新原力董事长

生物医药行业早期重点是在创新药的研发环节,现在更倾向于制造,最终目的是大量生产安全优质的药物,为广大病患服务。实现这一目标与生物医药创新和高端制造密不可分。第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去支持生物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第二,具备制造高标准药物的人才队伍;第三,试剂耗材、仪器设备等生产原料不能依赖进口,需要本土化。

说到底,我们未来要提升高端药物的制造能力,牢牢掌握住‘卡脖子’技术,而这与人才息息相关。研发人员或许可以海外引进,但拥有高技术的产业工人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是缺失的。如何将两者衔接是学界和业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目前健新原力已与有关院校形成人才流通,通过本土化培养和实战经验积累,最终为行业高端药物生产打造出过硬的人才队伍。

此外,中国生物医药从业者身上还肩负着三重责任:首先,生物医药关乎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行业人士有义务做实扎牢这一“国之重器”的基础建设;其次是有责任动员多方社会力量关注、推动生物医药新基建事业;此外,还要与国际接轨,用国际视野去思考、制定我国相关的行业标准。

李明新:思鹏生物总经理

什么是生物医药基建?基建,顾名思义就是基础建设,即某些事物发展离不开的底层建设。就像一条条的高速公路、铁路、5G网络等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保障性意义的设施一样,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所离不开的培养基、生物反应器、过滤器、化学合成工具等,都是该领域的基建。


20年前国内基本没有人关注到生物制药基础建设这条赛道,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制药企业上,导致实验室中的很多试剂、工具依赖于外国进口,容易出现“卡脖子”难题。基建决定着一个产业链是否能形成闭环,基建做好了,才能让生物制药从基本层面开始焕发生机。

尽管中国制药业在过去20年里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我们的技术建设体系还有待提高,进一步满足生物制药企业商业化的生产需求,同时逐步与国际接轨、做大市场和影响力。

做强全行业的基础建设,前提是要建立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要行业内相关企业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体现出多元协同的力量。生物医药新基建是个系统性生态,需要企业去大胆地创新开拓,也需要国家政策、社会保障等层面的支持,最终促进生物医药新基建实现跨越,带动生物医药产业链灵活发展。

沈月雷:百奥赛图创始人兼CEO

加强创新研发是构建生物医药新基建的重点。要注重源头创新,建构扎实的底层技术,在设备、技术等方面铸牢根基。不能仅仅把购买高端仪器当做新基建,要让新基建充满更实在的内容。站在别人肩膀摘低垂的果实,一旦旁人撤去,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要建立开放包容的舆论氛围,鼓励创新,包容失败。新基建的代差不在于资金壁垒或是技术壁垒,而是时间壁垒,不应该唯速度论。只有长期坚持,一项技术才有突破的可能性。

当前,百奥赛图已着手开展了大规模的抗体新药体内筛选计划——“千鼠万抗”计划,目标是3-5年内通过RenMice小鼠,高通量开发多物种靶点亲和力相近的、多样性好的候选抗体分子,通过小鼠体内药效评价,进一步筛选出更有效的抗体推进药物开发。

作为世界医药研发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还需要平等交流,与行业合作伙伴携手加强分工协作,一步步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江必旺:纳微科技董事长


生物制药产业主要分为上游的细胞培养和下游的分离纯化两部分。过去十几年,上游产业发展迅速,抗体表达从原来的1g左右提升至7、8g甚至更高,这得益于培养基、细胞株的进步,但下游产业囿于原料被国外巨头高度垄断,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纳微科技从2007年开始便深耕于纯化材料领域,背负了十余年的业绩亏损压力,最终我们独立研发的微球材料已在底层技术领先于国外。


这不是一个光靠砸钱就能看到成果的领域,在渴望快速成功的大环境下,更需要稀缺的耐心与时间,加强基础创新,而不是深陷低水平竞争的泥沼。同时,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创新的要素充分涌流,才能让生物医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除此之外,需要构建一个沟通上下游产业链的行业平台,让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空间;最终促成行业创新产品的快速迭代,让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

肖志华:奥浦迈生物董事长


长期以来,国内生物制药基础建设缺少发展的推动力。2013年澳浦迈创立之初,客户们普遍认为,进口培养基质量好,企业处于临床前阶段,所需用量少且成本压力不大,不愿意使用国产培养基。而随着中国生物制药近年来的勃兴,上游的重要性大大凸显,2019年之后,越来越多的创新药进入3期临床乃至上市出海,巨大的成本压力裹挟着一众制药企业。伴随着地缘摩擦与新冠疫情,生物医药新基建被推至风口。


在基础建设领域,我们不能在低水平领域与跨国公司竞争,否则蓝海很快将变红海,而高端玩家却不受影响,这是没有未来的选择。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对于中国生物医药新基建来说,就是要每个公司专注自身领域,不但要在自己的产业中做精做强,更需要企业间通过生物医药新基建产业链寻找共识、聚到一起,从而更好地让中国生物医药走向国际,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面对逐步走向国际化这一课题,我国的生物医药基础建设工程需要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不断努力,协同打造核心底层技术,提高竞争力,从国产替代到真正的全球化发展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过去的十年,我们打下了基础;未来的十年,我们应该加速前行,迈着更加扎实、稳健的脚步走向新时代。

马健:深圳晶泰科技CEO

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行业的融合是一个系统性建设过程,其核心要素有三个,即算力、算法与数据。其中,数据需要长期积累,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目前,AI制药还存在广泛的“数据鸿沟”。


如果数据积累工作仍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层面,则全行业获取数据的能力仍然有限,这就为相关数据产生工具的出现埋下了需求。每一个靶点、每一个适应症都有其特殊性。建设可提高数据产生通量的工具或自动化实验室平台,可以将生物医药工程的数据“地基”打得更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诸如蒸汽机、电气机、计算机等,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一种新时期的生产工具。生物医药是众多产业类型当中具有很强研发属性的领域,研发占比投入很大,但现阶段该领域的很多研究生产工具供给不足。人工智能就是一个新的工具,有利于提升药物研发过程的速度和效率。


基础建设的付出能让数据足够廉价,只有当廉价的数据被越来越多的获取,药物研发才能真正走向智能化。

王立君:明度智云联合创始人

作为聚焦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的从业者,我发现如今行业存在两个现象。一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当前有较好的基础,但在速度和质量上亟待实现平衡,这需要产业协同发展;二是与外国同行存在差距,需要从理念、认知、技术等多方面进行提升。作为产业链上的一员,明度智云倡导以数字化、精准化的服务,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加快研发、改善管理、沉淀技术,以期实现药物高质量研发、生产。


中国生物医药新基建事业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每一位从业者都有责任依托创新为行业发展提速,同步提升硬实力、软实力,扎实打好行业健康成长的基石。特别希望行业新基建的各个参与方能够形成一种协同大于竞争的良性机制和友好氛围,在发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链优势的同时,也能提高全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建议行业可以通过推出中国生物医药新基建白皮书等形式,为政府下一步从宏观层面为生物医药行业部署、规划提供参考,尤其在行业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快研发本土相关设备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同时也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导,避免从业人士盲从跟风。

程增江:同写意论坛发起人

生物医药正在由“人有我有、人贵我廉”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转变。我国生物医药新基建工作恰如一场综合性、协同化比赛,需要行业内各企业、各单位互相帮助、各尽所长,共赢一盘棋。想发挥我们在服务链、供应链方面的优势,便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协同发展、立足高远,共同把我国生物医药的基础建设工程做大做强。


同写意正在酝酿成立中国生物医药新基建联盟,联盟将通过企业自律,逐步形成行业共识,继而共同制定出有益于行业良性发展的白皮书,提高生物医药新基建的发展效率。

新基建2.png